其他
2021地理设计组一等奖:面向游客的旅游路线优化设计——以丹霞山景区为例
作品名称:面向游客的旅游路线优化设计——以丹霞山景区为例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小组成员:王安易,张伊晴,陈嘉宜,李思泓
指导老师:陈永康,钟晓兰
图1 作品总体流程图
(一)基于用户决策的景区美学评价
由于景区内固定推荐线路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观赏需求,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加契合个人偏好的旅游路线,我们选取了五个评价因子作为美学价值评价的指标,分别为植被覆盖度,植被多样性,水体可见性,远观点可见性,地形陡峻度。首先计算出五个评价指标,再由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出四个指标进行排序赋予权重,最终通过加权计算出美学评价指数。1、计算渔网内五个评价指数
根据输入的景区范围,创建200*200的渔网作为计算单元,由于各个指数的取值范围与单位不同,在将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前,需要对指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处理方法为最大最小值法。植物覆盖度与植被多样性指标以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通过自然植被面积与渔网面积的比值,计算出每个渔网的植被面积占比及落入渔网内的植被种类数量;水体可见性与远观点可见性指标是以土地利用类型栅格、远观点及DEM数据为对象,通过视域工具分析水体与远观点的可视域,从而计算每个渔网内可看见的水体点个数及远观点的可视性;地形陡峻度指标是以研究区域DEM数据为基础计算每个格网的地形起伏度和平均坡度。2、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出四个指标进行排序
利用脚本工具生成弹窗,让用户在弹窗对计算得到的五个指标进行选择并排序,弹窗如图3所示。图2 景区美学评价模型
图3 用户选择弹窗(a)用户未选择指标时的弹窗
图3 用户选择弹窗(b)用户选择指标后并排序的弹窗
图4 美学评价成果图
(二)游览路线安全性分析
由于自然景区受天气影响易发地质灾害,处于对游客自身安全的考虑,我们将实时天气作为安全性分析的主要影响成分,选取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以及通讯信号强弱程度两个一级指标作为景区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条件。其中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以下五个二级指标:地质灾害强度、地形地貌条件(包含坡度条件与相对高差条件)、植被覆盖度以及人类工程强度条件。根据天气状况计算一级指标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二级指标权重,计算得出安全性成本栅格,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1、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一级指标的权重由爬虫得到的天气状况确定,我们利用python爬虫获得当天日期以及前一日的天气状况,并依据危险级赋予权重(一共分为四个危险级:暴雨、特大暴雨、大雨转暴雨等暴雨天气为第一危险级;大雨、中雨、雨夹雪等降雨天气为第二危险级;小雨、阵雨、雾等天气为第三危险级;多云、阴、晴等未降雨天气为第四危险级)。二级指标权重在对数据规范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得到主成分总方差解释表和主成分载荷系数表,最终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2、各评价指标的处理
地质灾害强度指标通过对灾害点进行点密度分析,对得出的结果进行重分类处理获得强度值;地形地貌条件指标则由DEM数据计算坡度,并进行分区统计获取每个渔网单元内的相对高差与坡度结果;植被覆盖度指标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分析对象,统计落入每个渔网单元内的植被面积,从而计算出单元内的植被面积占比;人类工程强度指标通过对道路数据和建筑数据分别建立三级缓冲区并赋予影响值,最终统计每个渔网内的平均影响值;通讯信号强弱指标将dem数据提取到路段后转为3D要素,接着执行天际线及天际线图工具得出天空可见百分比;对出现的异常数据点作圆,依据圆心与不同方向的高程差进行可见性调整,最后对每个条件计算出的结果(栅格数据)进行重分类(5类)从而统一度量。图5 安全性评价模型
图6 安全性评价成果图
(三)基于用户偏好选择旅游路线
我们基于用户主动选择游览的景观点及希望重点体验的风景类型,综合考量出行安全保障与景区美学分析两个方面,定制个性化、更安全、能够满足用户观赏需求的旅游路线规划设计。线路的规划设计阶段以网络分析为主要途径,同时考虑景区内部道路等级和出行方式,以景区入口作为起点,由用户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景观点作为中间的停靠点和目的地,求解出最优路径。图7 用户选择景观点界面(a)打开时界面
图7 用户选择景观点界面(b)选择时界面
图8 基于用户偏好选择旅游路线的求解模型
图9 基于美学评价的路线设计
图10 基于安全性评价的路线设计
图11 基于美学和安全性综合分析的路线设计
相关文章0102
2021地理设计组一等奖:基于Arcpy与综合指标法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临安清凉峰为例
032021地理设计组一等奖:融合短视频和深度学习的城市空间意象解构与分析
042021GIS应用开发组特等奖:“共享助力双碳”——新能源汽车动态运营与时空分析系统
0506M姐实验室关注GIS教育的一切